大家都說唱片不景氣,但今年金曲獎卻有超過6千件的作品參賽。台灣流行音樂正面臨內外夾攻的窘境,如果你關心流行音樂的未來,請看這篇林暐哲沉痛的呼籲。
主講/林暐哲 整理/鄭淑儀
金曲獎熱熱鬧鬧的辦完了。但每年我總是有一些疑問,或許是很嚴肅,但卻是文化創意產業的一些根本問題。
第1個疑問是,為什麼不能將傳統音樂與流行音樂徹底分開?
從娛樂觀點看金曲獎這個典禮,有部份很熱鬧、很好看。但一進行到傳統音樂的獎項時,觀眾的反應就冷掉。其實,硬把兩種完全不同類型的音樂湊在一起,並不會顯示我們對傳統音樂的尊重。新聞局應該用別的方式來鼓勵與刺激傳統音樂。例如,對這個領域有高度興趣的其實是國際市場,政府應該鼓勵創作者參加國際的唱片大賞,這樣做會有更實質的意義。
告倒Kuro,是對台灣流行音樂最大的貢獻
第2個則是根本上的困惑,我覺得金曲獎整個事情都是避重就輕與短視。
簡單的說,台灣的流行音樂已經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頭,金曲獎這個產官聚集的指標性活動,卻完全沒有正視這個問題。
今年金曲獎的主軸叫做orz,主辦單位運用了年輕人的語彙,意思應該是對音樂的五體投地。荒謬的是,如果大家對音樂有那麼高的敬意,為什麼還有那麼多非法下載、盜版?
像Kuro這種非法下載的業者,其實只要修改一點點法條就立刻可以抓,因為它是完全不合法的。如果我現在有錢,什麼事都不要幹的話,我會想盡辦法把kuro告倒,我覺得這是對台灣音樂工業最大的貢獻。
我們音樂人最大的痛苦就是,你賣出去的第1張CD,就開始有盜版,你一出片,就有人偷,完全是同步的。
全世界都面臨網路非法下載的問題,但是他們會制定法律來保障合法業者。例如美國的網站Napster,成功的創造了在網路上peer to peer分享音樂的機制,但後來他們收費,就造成了犯法的事實。結果美國政府與唱片公司聯手,阻止了這樣的非法行為,保障了正當的行業。
反觀台灣,似乎只看到了唱片公司的貪婪,卻沒有看見這是一個正當的行業。一張唱片賣300多元,跟一家餐廳一餐要價兩、三千元一樣——就是他們都沒有犯法,只是賣得貴而已。在自由的市場裡,可以讓市場來決定一個產品的存續,太貴品質卻不好,它自然就會消失。
很多人說是因為唱片不好聽所以不賣,某種程度來說我承認這個事情;但是有人可以利用非法的管道而生存,甚至公然的搬到檯面上來囂張,而政府卻無視於這種不合法的存在,這是我覺得最嚴重的事。
表面上文化創意產業的規劃把流行音樂包進去,但對於這個行業,政府卻沒有真正有建樹的政策,專職機構裡也沒有足夠的專業人才。今年金曲獎的收件數創近年新高,有6千多件,如果負責的新聞局人員只有10個人,分門別類那麼多項目,如何評審?評審決定了得獎人,但是誰決定了評審?這都是一些很令人質疑的事情。
發展到現在,台灣的流行音樂越走越窄,我真的擔心它就像國片一樣,整個產業逐漸凋零。其實,現在台灣流行音樂的主控權已經落到外國人手上了,本土藝人背後的老闆,很多都是外國人。反觀韓國、日本、泰國等亞洲國家,他們有很強的機制保護自己的音樂,更有政策鼓勵企業投資娛樂產業。他們擁有流行音樂與電影的主導權,外國人打不進來。
我們的政府卻不知道流行音樂的重要性,現在如果要談反攻大陸,其實只有周杰倫做得到。
我們有沒有那種9局下半全壘打大逆轉的傳奇故事?
只要運用公權力,大家都在其中獲利,這個產業就真的是一個產業。並不需要從國庫搬錢出來鼓勵創作,而是要讓這個領域裡和其他領域的優秀人才,撞擊出一些火花,產生優秀的作品,然後賣給外國人,政府、音樂業者、音樂人都能獲利。
前陣子看了《翻滾吧!男孩》這部紀錄片,我很感動。每個地方、每個領域都有一些人辛苦的做一些事情,但是都沒有被注意到。台灣太多人都是旁觀者,而不是參與者;大家只對自己做的工作賺多少錢有興趣,其他事情都不願意參與。
人類的奧妙,就在於它的累積。台灣流行音樂的榮景,卻總是曇花一現。美國的職棒之所以好看,是因為它已經累積了100年,有那種9局下半打了一支全壘打之後逆轉的傳奇故事,一再的被傳誦著。我希望的流行音樂文化,就是像紅襪隊或白襪隊的球迷,從阿公傳到孫子這一輩的時候,才看到他們拿冠軍,這樣的故事想起來都會起雞皮疙瘩,而這才是文化。
- Sep 10 Sun 2006 01:56
金曲獎與紅襪隊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