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藍青/台大醫院復健部兼任主治醫師】

又到大考放榜熱季,第一志願又變成熱門話題。許多人以為考上第一志願,未來的人生一定順遂,事實上可不一定。

2004年,「商業周刊」曾調查民國50年到60年間的歷屆榜首,發現只有少數後來成為「名人」。「成功」當然並非等於「有名」,不過此結果與世俗觀念顯然有落差。商業周刊並未調查「收入」,不過從職業來看,多數榜首的收入與一般人差不多。

為什麼榜首不見得有成就?除了人生際遇之外,個人興趣可能也是主因。因為家庭及社會的壓力,榜首通常都進了第一志願,但是「第一志願」如果不符合興趣,反而會限制了個人的發展。

一般人總以為「沒有興趣可以慢慢培養」,既然很會讀書,讀什麼科系都可以成功,其實是大錯特錯。

2000年得到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史奎爾(Larry R. Squire),是美國聖地牙哥加大醫學院教授。史奎爾專門研究學習與記憶,他說:「我們的興趣與偏好會主導我們的注意力,而此注意力則決定記憶登錄的品質和數量。因此,興趣偏好便決定了記憶的本質和強度。」

說得簡單一點,人對有興趣的事,記得又快又好,對沒有興趣的事,就很容易遺忘,勉強學生學習沒有興趣的事,不見得沒有效果,只是效果很差。

以醫學系而言,多數科目以記憶為主,許多考進醫學系的學生都是數理資優生,喜歡邏輯思考。一開始讀解剖學,要死背幾千個枯燥的拉丁文專有名詞,就開始懷疑自己是否適合讀醫學。

此外,同儕競爭的壓力也讓人喘不過氣來。面對全國菁英,許多從小到大名列前茅的學生,發現自己居然在班上吊車尾,挫折感不禁油然而生。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曾對醫學系學生做過調查,發現有四分之一的學生有情緒低落、憂鬱的症狀。其他的研究也發現,醫學系學生入學時,憂鬱的比率與其他科系的學生相同,但隨著年級愈高,比率明顯增加。

熱門科系通常與出路有關。以台灣為例,有很長的一段時間醫師非常缺乏,收入的確較高。但是現在醫師已接近飽和,加上健保總額預算制度的限制,醫師的收入不升反降,如果只為了賺錢,投資大量的時間、金錢與精力,未來很可能會失望。

多元化的社會,的確是「行行出狀元」。恭喜名列前茅的考生,因為你們有最多的選擇。考得不理想的人也不要難過,因為分數高低無法代表未來的成就,選擇有興趣的科系,才是成功的開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pno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