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國時報 2007.01.15 

李亞倫(作者為觀光遊憩文化研究者)

由於夜市、市場、商場等的改建(更新)方向出了大問題,臺北市政府現今為了振興建成圓環、西門市場、龍山寺地下街等傷透腦筋。筆者認為必須先思考問題的成因才能避免重蹈覆轍,也才可能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不妨先由國外的案例看起:香港夠進步了吧,然而香港政府並不因此把旺角或油麻地的傳統夜市「現代化」,多年來當地仍能保持街頭現煮現賣的大排檔、賣衣物及小紀念品的攤位、燈光昏黃的命相攤、式微的街頭粵曲演唱等庶民風格,而這一區域不但能維持較傳統的生活文化,且因其深具東方情調,對西方觀光客之吸引力並不遜於尖沙嘴、中環等現代化地區,香港也就在這樣的多元化的都市風貌中展現其旺盛的生命力。

當今世界,亞洲及中東的東方的傳統商場、市集、夜市等,已經成為最吸引全世界觀光客的地方,例如伊斯坦堡的大市集(The GrandBazaar)、開羅的卡利利市集(Khan El-Khalili)、杭州吳山夜市、曼谷水上市場、中越會安古鎮、乃至交通至為不便的北越山區北河鎮的少數民族市集等,隨時都可看到來自世界各國的觀光客獵影留念、或據案大嚼、或殺價購物、或體驗搭乘傳統交通工具等,他們回國之後將可津津樂道地向親友轉述分享美好而神秘的東方經驗。

反之,歐美西方國家是較無這樣的傳統,有的都市甚至因過度現代化太缺少人味,因此在市中心區還需刻意引入幾個攤商販賣飲料或熱狗等,以略為緩和水泥叢林的僵硬冰冷氣氛。然而很可嘆的是,主導臺北市市場改建的規劃設計者、建築師、學者、乃至審查委員們,多屬受西方教育且以西方都市文化為模仿對象者,例如西門市場改建便是抄襲自波士頓昆西市場者。若這些菁英們未能深入思考臺北市獨特的歷史、文化、社會、環境特質,卻依其本身的偏好提出一個「倫敦加巴黎加紐約風格」的市場改建企劃案,請問一般的市府官員有足夠的知識與經驗妥為審查嗎? 諸多現代化的菁英,依據一套「理性的」審查過程,卻得到頗為荒唐的結果,以致將一些「現代化」乃至「後現代」的構造物生硬地突現於傳統市場之涵構中,如今若要將其作為現代化的購物商場比不上Sogo或微風廣場的亮麗。若要賣蚵仔煎、臭豆腐又不倫不類,且在此用餐也缺乏像寧夏夜市或梧州街夜市的熱鬧氣氛。既然如此,該如何再利用這些再怎麼樣憤怒也無法讓其消失或重建的構造物呢?

筆者認為利用現有的構造物,做局部的修整,然後將其轉型為以南洋文化(或南島文化)為主題或許是個可以思考的方向,因為其可與台北東區較傾歐美的西方文化明確區隔,又可與台灣本土文化區隔,然而南洋文化(或南島文化)因較具亞洲庶民性,因此其在與台灣本土文化區隔的同時仍能有相輔相成的互補性,因此二者即使位於同一區域不致於太為突兀。何況就鉅觀而言,當今已有許多台商到南洋做生意或投資,許多台灣人娶南洋的外籍新娘,許多工廠或老病者僱用南洋外籍勞工或看護,準此,南洋文化對於台灣的重要性與日俱增,因此,南洋物質文化的展示(如農林漁牧用具、工藝品等),動態藝術的展演(如越南水傀儡、巴里島的猴子舞、印度的鼓樂等),各國風味料理的烹售(如越南河粉、香港潮州小吃、泰式料理等),或許可讓本地人及觀光客藉此一覽南洋風情,進而與南洋文化產生更深厚的聯繫。

當然,筆者也自省本身的「東方偏好」也可能成為盲點,但,筆者只想強調,具社會關懷的學者、市民、民意代表、利害關係人、市府官員等,只要關心這個議題,都應該投入您的聲音與創意思考,或許可以打破「學者-官僚-建築師」的封閉決策,讓失敗的市場改建案浴火重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pnoi 的頭像
    bpnoi

    bpnoi

    bpno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