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7.25 中國時報
任益民
目前分類:醫療衛教你需知 (127)
- Aug 07 Mon 2006 02:21
各種癌症適用的西醫療法
- Jul 26 Wed 2006 09:50
十個秘訣 避免用錯藥
【美聯社華盛頓20日電】
美國醫學研究所向消費者推薦一些避免醫藥差錯的小訣竅:
1.保存一份服用過的處方藥、非處方藥、維他命和其他食物補充劑的清單,求醫時帶上這張清單。
2.請醫師為你寫下藥物的名稱、劑量及服用方法。在藥局取藥時,檢查醫師寫的與藥瓶上的說明是否一致。
3.可以向醫師和藥師詢問藥物的副作用及服法。
4.如在同一家連鎖藥局配藥,藥局的電腦往往保存有藥物可能發生對人體有害的化學反應的資料,從而會對服藥者發出警告。
5.購買處方藥時,如沒有得到藥物說明書,可向藥師索取。
6.再次購買相同藥物時,如發現藥片形狀、顏色與上次有異,應立即詢問藥師,因為這很可能是配藥出錯。
7.住院時,向醫師和護士詢問藥物名稱、藥物性能以及服用後會有何反應。
8.在手術之前,詢問醫師自己是否應該服用某種藥物,或在手術前需要停止或避免服用某種藥物。
9.在出院之前,向醫院要一份在家服用藥物及服法的清單。
10.在醫院服藥而自己不能監控服藥過程時,病人有權要求一名親戚或代理人在場。
【2006/07/22 聯合報】
- Jul 26 Wed 2006 09:35
吸淡菸 菸癮更不易戒除
編譯錢基蓮/路透紐約電
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院做的一項研究顯示,一般人以為吸「淡菸」可能比較安全。但這個錯誤觀念可能讓人無法完全戒掉菸癮。
研究員依據2000年對32000多名美國人做的一項聯邦衛生調查資料發現,12285名吸菸者及戒菸者中,有37%為了「健康」因素而改吸淡菸。由這個比例推斷,美國約有3000萬以上的吸菸者誤以為自己因吸淡菸引起疾病的危險較低,且願意戒菸者只有吸一般香菸者的半數。研究報告刊於美國《公共衛生期刊》。
主持研究的希拉蕊丁杜說,有的吸菸者把吸淡菸做為戒菸以外的第二選擇,不免令人憂慮。
反菸人士長期以來指責菸商以標示「淡」、「超淡」、「低焦油」的香菸欺騙大眾,讓大家誤以為這類香菸對健康的威脅較小。以前已有研究顯示,淡菸和一般香菸一樣有致命危險。
淡菸之所以稱為淡菸,是因為用機器檢測菸霧時,菸霧所含尼古丁和有毒化學物質都比較少。然而實際上,吸菸者吸入體內的尼古丁和菸草化學物質一樣多。
專家說,吸淡菸的人在吸菸時,可能為了多吸一些尼古丁,必須吸得比較深,或是吸更多支菸來抵癮。
雖然淡菸吸起來對健康的損害並不亞於其他香菸,但淡菸是否真的會妨礙吸菸者戒菸,一直以來並不清楚。丁杜說,她做的研究顯示,淡菸確實會妨礙戒菸,而且研究也發現,淡菸對健康威脅較小的錯誤觀念十分普遍。
研究人員指出,香菸的外包裝上也應標示淡菸有害健康的警語。自從美國於1960年代末推出淡菸以來,淡菸的銷售量已占香菸銷售量的85%。
- Jul 26 Wed 2006 09:35
「吊大筒」可退燒、解酒? 錯!
記者薛桂文/報導
國人向來迷信「吊大筒」的神效,舉凡疲勞、發燒、頭暈不適,都習慣接受大量點滴注射,根據健保局統計,光是申報門診給付大型點滴注射一年就有240多萬人次,還有一家診所,幾乎每五個病患上門就有一人就吊點滴;但專家認為,除非必要,多數人其實並不需要打點滴,民眾可能花錢又傷身。
馬偕醫院副院長黃富源表示,國內「吊大筒」的文化由來已久,衛生署過去曾估計,國人一年大概用掉3300萬瓶點滴液,花掉健保11億元,而且這還不包括自費部分;由於有利可圖,他便看過有醫院設置「點滴室」,專門讓病人打點滴用。
台大醫院小兒部醫師李秉穎說,這種打點滴風氣在基層診所尤其普遍,他有學生到基層開業,就有前輩教他們,點滴要準備紅、黃兩色,以應不同需要;但推測紅色只是高濃度維他命B12、黃色則是維他命B群,成本不高,一瓶卻可收費三、五百元。
健保局的資料也顯示,有些診所申報點滴注射的比率確實偏高;平均而言,一般診所每兩千個病人才有一人注射點滴,但有的診所比率竟超過20%,幾乎每五個病患就有一人打點滴,健保局已注意到此異常狀況,將進行稽查。
健保局表示,事實上,靜脈注射大量點滴,通常只在無法或不宜進食(如腸胃道出血、阻塞)、必須以點滴給藥(如抗生素、化療藥),或因脫水、電解質不平衡、極度低血糖須快速改善,昏迷或休克等需急救的狀況;所以,一般門診理應不需打點滴。
進一步分析,大部分點滴液的成分,不外是生理食鹽水、葡萄糖液、果糖液等,頂多再加些維他命,其營養價值可能比一瓶運動飲料還低;以濃度5%的葡萄糖點滴液為例,一瓶500西西,總共只含25克葡萄糖,根本還不如一碗稀飯。
李秉穎說,很多人覺得,打了點滴後,精神會變好,根本不是點滴液有神奇療效,而只是因為打點滴時被迫休息,自然精神改善;但民眾不明所以,以訛傳訛,許多名人也動輒以補充點滴來顯示自己健康不佳,日久便積非成是。
醫師提醒,有些狀況並不適合打點滴,例如,心肌炎、心肌梗塞病患,打點滴可能增加心臟衰竭惡化的風險;若注射過量,也有可能導致水中毒,或增加腎臟排尿負擔,所以除非必要,否則打點滴還可能無益反害。
對此,開業小兒科醫師石賢彥認為,雖然有醫師的確濫用點滴,但也有的是病人強烈要求、不惜翻臉的情形下,醫師迫於壓力才用藥;換個角度想,點滴對某些人確有心理治療效果,所以,醫師在堅持原則,及讓病人舒服的兩難間,有時並不容易取捨。
打點滴常見的錯誤觀念
★ 疲勞時打點滴可補充體力或營養?
正解:一般點滴液的成分只有水、電解質、葡萄糖、維他命等,除非無法進食,否則靠打點滴補充體力,效率還不如直接攝取食物。打點滴後會覺得有精神,主要是因靜躺休息之故,並非來自點滴的效果。
★ 打點滴有助退燒?
正解:發燒是因人體腦部的體溫調節系統出問題、或有感染等病因,打點滴對此並無任何療效,根本不可能有退燒效果。
★ 酒醉時打點滴可解酒提神?
正解:酒精須經肝臟代謝,才能排出體外,打點滴無助於肝臟的代謝作用,所以無法解酒提神,反而會增加腎臟排尿負擔。
★ 老年人常頭暈不適,打點滴可改善?
正解:頭暈原因很多,應請醫師確實診斷後,對症下藥,點滴液中並無治療頭暈的成分,反可能延誤病情。
- Jul 21 Fri 2006 08:38
早產高危險群孕婦 選大醫院生產
記者胡恩蕙/報導
一名年僅20歲的年輕媽媽,前幾天剛生下28週大、體重才1098公克的早產兒,嬰兒因為早產併發動脈導管過大,必須接受心臟手術。這個媽媽每天都站在保溫箱前哭,「沒想到自己會早產」,她說。
馬偕醫院新生兒加護病房主任許瓊心說,這名母親很年輕,前一胎才八個月大,其實,青少年懷孕、兩胎間生得太密,原本就是早產的高危險群。
另外,早產的危險因子包括青少年或高齡孕婦、低社經地位、身體質量指數低於19、抽菸、早產病史、多胞胎懷孕、早期破水、子宮頸閉鎖不全等。許瓊心表示,很多孕婦沒有意識自己是早產高危險群,在基層醫療院所生產,等到早產再用救護車將孩子送到有新生兒加護病房的醫學中心,但路程顛簸會增加新生兒腦出血機會,及延遲治療呼吸窘迫時機。她呼籲孕婦若是高危險群應選擇有新生兒加護病房的醫學中心生產,才能給予早產兒完整照護。
- Jul 21 Fri 2006 08:34
早產安胎手冊 提供索取
記者陳惠惠/台北報導
中華民國早產兒基金會董事長楊育正昨天說,少子化趨勢下,高齡和青少年孕婦、外籍新娘等高危險群增加,以及受到人工生殖技術影響,早產兒比率上升可以預期。
由於子宮頸閉鎖不全,黃女士生一子一女的過程可說吃足了苦頭,靠安胎才保住腹中胎兒。她說,生第一胎時安胎近卅天,懷了第二胎不到廿周,醫師又說要安胎,讓她一度想放棄,醫師花了半個小時好不容易才說服她。
黃女士說,安胎的過程中,廿四小時點滴不離身,打到兩手都腫了起來。但她說,這還不是唯一的苦頭,由於鎮日躺著,連床都不能下,根本吃不下飯,還得逼迫自己吃東西,胎兒才有營養。
馬偕醫院婦產部高危險妊娠學科主治醫師陳震宇說,青少年和高齡孕婦、體重過輕、抽菸、有早產病史、多胞胎懷孕、子宮頸閉鎖不全、子宮結構異常,以及早期破水等,都是早產的危險因子。
醫師也提醒,仍有不少早產孕婦並非高危險群,所以要留意是否出現早產的七項徵兆,包括:一陣陣的腰痠疲憊、下腹部有下墜感或壓迫感、規則或持續性腹部緊繃感、如月經來潮般的悶脹腫痛、胎動突然變多或變少、腹瀉或腸絞痛增加,以及陰道分泌物增加、夾雜紅色血跡或水樣分泌物等。
早產兒基金會特別編印早產安胎衛教手冊,想索取的準媽媽可洽(○二)二五一一一六八,或傳真(○二)二五一一八五五三索取。
- Jul 18 Tue 2006 09:50
吳淑珍能靠金孫站起來?
中國時報 B6/浮世繪/時報科學與人文 2006/07/16 |
【陳耀昌(台大醫院教授、醫師)】 台灣營利型臍帶血公司最令醫界批評之處,也就是在於其宣傳手法的誇大。 最典型的例子是,二○○二年七、八月間,臍帶血公司以新聞報導方式宣稱:「第一夫人吳淑珍要站起來,要靠她金孫(那時尚未出世)的臍帶血幹細胞。」 因為自一九九八年,胚胎幹細胞培育成功之後,科學家們發現骨髓幹細胞及臍帶血幹細胞除了原有的「造血幹細胞」機能外,也帶有分化成其他器官、組織,如神經、血管、肝細胞之能力,換句話說,具有「未來再生醫學」的潛能。 |
- Jul 15 Sat 2006 23:27
汗斑 難治易復發
記者沈尚良/台南報導
流汗也會長斑?!汗斑易出現在炎熱天氣中從事容易流汗工作的年輕人身上,奇美醫院皮膚科醫師林欣儀指出,汗斑難治,要預防復發的最好方法是保持身體的乾爽,且運動後要趕緊洗澡。
斑既是因為流汗所引發的,預防之道就是減少流汗與汗滯留身體的時間。可以的話,患者可以多待冷氣房。
林欣儀指出,汗斑主要是寄生在身上的黴菌大量繁殖,通常是體溫高、容易出汗與出油體質的人易好發;一旦長出汗斑,就不容易斷根,還會反覆發作。汗斑患者以青少年或是青壯年男性居多。患者通常無症狀,只會發現皮膚表皮一片花花的且像脫皮有屑屑的感覺,有的人會以為是皮膚被曬到脫皮了。
汗斑的顏色會有變化,黃種人可能有脫色斑出現,尤其皮疹可在皮膚上有紅、棕、白三種顏色的轉變,所以稱為「變色糠疹」。林欣儀說,汗斑須要數星期至數個月的療程,面積小的以抗黴菌外用藥塗抹即可,大面積汗斑就得用口服藥治療。治癒後脫色斑常須一段時間才會恢復原有膚色。
林欣儀說,正常人的皮膚腺體開口本就有黴菌生存,尤其在潮濕、油脂多的環境下,黴菌容易大量生長。所以在十多歲至三十多歲活動量大的年輕人背部、胸口、腋下等易流汗且衣服覆蓋著的皮膚,黴菌更容易大量繁殖而產生病變。汗斑並非與他人接觸傳染,也不容易傳染給他人;但汗斑不具自癒性,且會自我傳染,感染範圍會愈來愈大。
- Jul 15 Sat 2006 08:45
兩項診斷標準 判讀糖尿病「候選人」
空腹血糖偏高、葡萄糖失耐 兩項診斷標準
糖尿病若控制不佳,會導致嚴重併發症,到底怎樣算是糖尿病?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建議,空腹血糖值大於等於126,且或飯後血糖值大於等於200,就算是糖尿病。
除了糖尿病之外,糖尿病學會積極推動民眾認識兩項診斷標準,「空腹血糖偏高」和「葡萄糖失耐」,這兩項都是糖尿病的「候選人」。所謂「空腹血糖偏高」,是以血糖100為臨界點,若空腹血糖在100~125之間,雖然還不算糖尿病,但已「空腹血糖偏高」,有心血管危險性,將來演變為糖尿病、心臟病的危險性高。
至於「葡萄糖失耐」,是飯後血糖介於140~199之間,根據國人資料,演變為糖尿病的機會是一般人的一倍以上;而根據國外資料,葡萄糖失耐患者將來得糖尿病的機率是一般人的五倍,心臟病危險性是一般人的兩倍。
代謝症候群 五大指標要警覺
不論「空腹血糖偏高」或「葡萄糖失耐」,預防兩者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減肥。石光中指出,一項醫界不斷宣導的疾病即「代謝症候群」,其中有五項指標:腹部肥胖、血壓偏高、血糖偏高、三酸甘油酯偏高、高密度膽固醇過低,五項中若有三項,就罹患了代謝症候群,患者必須積極地降低心血管疾病危險性。
不論糖尿病或代謝症候群的防治,首重生活習慣改變。何橈通表示,一個新興名詞「TLC-治療性生活型態改變」(therapeutic life style change)被證實有效。台北榮總臨床研究中心主任郭清輝表示,TLC簡單來說,就是不要吃太飽,包括飲食控制、運動等。飲食必須三低一高:低鹽、低糖、低油、高纖;運動則是每週150分鐘以上中等強度運動,即一週至少5次、一次30分鐘以上,運動不需連續30分鐘,可採累積,必須達最大心搏量的40~75%,例如快走、慢跑、游泳都可以。
若採用TLC,有5%糖尿病患者長期不需用藥。但若採用TLC三到六個月,糖尿病的控制參數包括:血糖、血壓、糖化血色素、三酸甘油酯、高低密度膽固醇、總膽固醇等未達控制目標,則必須考慮用藥。
逾40歲 每兩年驗血一次
由於糖尿病與年齡有關,糖尿病學會建議,40歲以上民眾,每兩年要驗血一次。若驗血結果接近糖尿病邊緣,例如空腹血糖在101,更要每半年驗血一次;若屬糖尿病高危險群,如體重過重、家族史,更要及早密集地驗血。
為何糖尿病及早預防重要?莊立民表示,從病理學來看,空腹血糖126以上,小血管病變(如:眼睛視網膜病變)機率明顯增加;空腹血糖100以上,大血管病變機率逐漸上升。一項研究發現,台北市新發現的糖尿病患,將近四分之一已有視網膜病變,這代表患者至少十年前就已經發病,因此對糖尿病患來說,及早診斷相當重要,高危險群如年紀大、家族史、肥胖,更要積極經常篩檢。
- Jul 15 Sat 2006 08:43
施打胰島素 戰勝糖尿病必勝策酪
胡恩蕙
糖尿病患寧可吃三、四種藥也不願打胰島素,和錯誤觀念有關。有些病人認為胰島素要打一輩子,或打了就離洗腎不遠,但石光中指出,一旦達到治療目標,醫師可設法將胰島素減量,或改回吃藥。若一直不願以胰島素控制血糖,高血糖對胰臟細胞有害,反而使病情加重。
還有民眾認為「打了胰島素眼睛會瞎」,其實是倒因為果的說法。何橈通說,確實有研究發現,有眼底症的第一型糖尿病患,施打胰島素前三年,眼底症惡化程度較未接受施打的控制組多,但過了三年後,施打胰島素的實驗組,眼底惡化程度較控制組緩和,顯示打胰島素對預防眼底惡化依然有效。
糖尿病控制目標是糖化血色素6.5以下,但治療必須個人化,醫病共同協調出一個目標,糖化血色素7以下可接受,若超過8,發生慢性合併症的機率高。
糖尿病治療藥物可分幾類:促胰島素分泌劑、雙胍類、胰島素增敏劑、阿爾發葡萄糖 抑制劑、胰島素,若口服藥物不能達到控制目標,便需配合使用胰島素。而目前有些業者推出筆針等針筒藥劑,使用攜帶都方便,病患可以帶著走,使用方便不少。
雖說適當使用胰島素可幫助糖尿病控制良好,以台大醫院為例,使用兩種藥物以上,糖化血色素超過9的患者佔6%,這些患者應積極接受胰島素療法,卻還沒施打,可見國人對胰島素療法接受度有待推廣。
莊立民強調,勿以善小而不為。以減肥為例,雖然體重只減3~5公斤,佔體重5~7%,但換算成腹部脂肪,就減少了20%,而腹部肥胖是糖尿病的大敵,因此,減重對糖尿病防治相當重要。要從日常生活做起,可採一天一萬步,雖然體重不見得減輕,但血糖一定改善,看到血糖改善,病人也會產生信心,最怕病人自暴自棄,放棄日常生活改善或尋求偏方,讓病情愈來愈惡化。
- Jul 07 Fri 2006 09:26
病患就診時的注意事項
1. 避免等待。據統計,病患最普遍不滿的就是漫長的候診,可能使你萌生換醫師的念頭。盡量採用預約方式,或在冷門時間造訪。如果不能離開工作太久,請掛號職員在你的病歷表上寫明「請盡快先看,須返回工作處」。
2. 坦白告知你私下使用的其他療法,如針灸、補藥。它們可能會妨害其他藥物的吸收,也可能不適合你的體質。只須輕描淡寫地對醫師說:「我有去做針灸或吃補藥,覺得該告訴你一聲。」
3. 不要忌諱提及性生活。它能反映出各種心理問題、性病和荷爾蒙分泌狀況。如果醫師沒問你,可以主動說:「我懷疑自己甲狀腺功能異常,因為我的性欲降低了。」或「避孕藥是否會讓分泌物變少?」如果還是覺得尷尬,請醫師介紹另一個你願意安心述說的醫護人員。
4. 如果你沒有醫療保險,跟醫師商量。他也許可以為你訂出較經濟的醫療計畫,或告訴你一些公家機關提供的免費健康檢查資訊,如乳房x光片。
5. 問清藥物是否有健保涵蓋。有些病患拿了處方之後,才發現自己負擔不起,也不敢當場向醫師反應。先問醫師是否有可替代的非專利藥物,通常價格會便宜很多。
請醫師以白話說明。醫學院的學生在兩年內就會接觸將近一萬個新名詞,是一般人從未聽過的。如果預知這次回診會聽到很長的說明,可以帶一個人同行,在旁幫著記住一些資訊,甚至可以帶個小錄音機,讓自己更容易理解狀況。
- Jul 07 Fri 2006 09:25
解析選擇健檢的四大疑問
撰文/葉保玉
面對各式促銷花招及琳琅滿目的健檢套餐,民眾該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健檢項目?大多數醫師認為,不一定要在眾多套裝健檢中做選擇,最好的方法是事先詢問家庭醫師或熟識醫師,根據自身健康及家族史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健檢項目。
坊間健檢中心林立,許多大醫院也開始看重自費健檢這塊大餅,面對各式促銷花招及琳琅滿目的健檢套餐,民眾該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健檢項目?以下歸納民眾常見疑問,透過專業人員解答,建立正確健檢觀念。
1.幾歲開始得定期健檢?
根據聯安診所統計,健檢民眾的年齡以三十歲至五十歲占最多,而新光醫院健康管理部主任呂至剛及台大家醫科兼任主治醫師陳皇光均建議,四十歲以上族群都應該有接受健檢的概念。呂至剛說,尤其是有家族史或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等慢性疾病民眾,更應養成每年定期健檢的習慣。不過,榮總家醫科主治醫師陳亮恭認為,應視個人而異,以國外健檢為例,部分健檢機構內會有醫師根據個人的性別、年齡、家族史及公共衛生的統計資料,計算個人罹病機率,再評估何時開始接受檢查及接受哪些健檢項目。
2.該做哪些檢查?
陳皇光有感而發地說,台灣民眾只要有一點小症狀,就會衝進醫院說,「醫生,我要做全身健檢」,事實上,沒有所謂的「全身」健檢,因為檢查是做不完的,只能根據個人狀況「量力而為」。若不做侵入性檢查,只以血液、尿液、糞便等檢查為主,約三千至五千元。而常見的健檢套餐介於一萬六千元至三萬元,重要的健檢項目應包括腸胃鏡及超音波。其中,陳皇光大力推薦腹部超音波及女性的婦科超音波,因為超音波檢查屬非侵入性,要價不高,敏感度很高,篩檢項目也多。呂至剛也建議,三十五歲以前的族群若沒有任何家族史,接受抽血、超音波、X光、心電圖等檢查算是比較有意義的檢查。
呂至剛強調,完整健檢項目應涵蓋十大死因(除自殺及事故傷害),包括癌症、腦血管、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器官性疾病。不過,有些癌症預後較差,醫師認為篩檢意義不大,陳亮恭以肺癌為例說,若經肺部X光確診罹患肺癌,屬二期以上,已經無法開刀,必須要做化療,雖然現今已有核磁共振等精密篩檢,但價格動輒上萬元,一般民眾能否負擔是個問題。
主管健檢業務的台北市衛生局醫護管理處處長高偉君表示,為達到最大經濟效益,政府單位免費提供的篩檢項目都會考量疾病篩檢率及治癒率,如大腸癌、口腔癌、子宮頸癌、乳癌及肝癌,而這也是民眾自費健檢可以參考的方向。
3.高價健檢是否為必要?
常見的高價健檢項目包括正子造影、核磁共振、電腦斷層。正子造影約四萬元至五萬元;核磁共振因部位不同價格由一萬五千元至近兩萬元;全身核磁共振檢查則約四萬元;而電腦斷層檢查自數千元至上萬元。陳亮恭說,健檢是經濟問題,端看民眾打算花多少錢知道健康狀況,高價健檢精密度當然比較準確,但仍有局限性。例如正子造影的癌症臨床意義是偵測細胞不正常代謝,是否有遠端細微轉移,作為癌症分期及治療依據,如果完全沒症狀而去接受檢查,經濟效益有待考量。
陳皇光以肝癌為例說,肝癌成長速度很快,每半年要追蹤一次,但一般民眾不太可能每半年花數萬元檢查。至於核磁共振主要及早找出一公分以下的病灶,但對於胃癌、大腸癌、子宮頸癌等表面細胞的病變,效果比較不大,一個負責的健檢應事先向民眾說明。
4.醫院與健檢診所優劣?
而呂至剛則建議,有抽菸、肥胖、相關疾病家族史的民眾比較需要考慮高價健檢。引人爭議的健檢項目包括腫瘤標記篩檢,陳亮恭說,腫瘤標記的臨床意義是追蹤癌症治療效果,但如果用來篩檢癌症,容易出現誤差,徒增民眾困擾。
醫師陣容堅強及後續轉診制度是醫院附設健檢中心的優勢,畢竟民眾可以立刻轉至門診治療,不必再接受一次檢查,而如果在坊間健檢檢出症狀,轉診至醫院還是要接受檢查,造成重複檢查。陳皇光則強調醫師解說品質,畢竟做再多檢查,如果民眾不了解檢查的意義,也是浪費。不過,聯安診所副院長曾碧娟認為,健檢診所的個案化管理、追蹤及流暢的流程是診所的優勢。
不論選擇醫院或是健檢診所健檢,多位醫師均強調,健檢項目應量身打造,若要以有限預算選擇,並非一定要在眾多套裝健檢中做出選擇,最好的方法應該是事先詢問醫師,如熟識的醫師或家庭醫師,再根據自身健康及家族史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健檢項目。
陳皇光強調,健診的正確名詞是「疾病篩檢」,也就是利用特殊工具在「沒有症狀」前,早期發現疾病,並且提供適當治療,以避免疾病、延長壽命,換言之,如果身體已有明顯病痛,應直接就醫。陳亮恭也說,有症狀要找醫師檢查,有健保給付,不必自費做遍健檢。(更多精采內容,詳見《今周刊》第477期)
- Jul 02 Sun 2006 20:57
人工水晶體置換術 老花、白內障一次搞定
- Jun 26 Mon 2006 22:18
小孩常發燒、夜咳、流黃鼻涕 鼻竇炎徵兆
記者林進修/報導
如果您家正就讀國小或國中的小男生,動不動就發燒、夜咳及流黃鼻涕,可能是鼻竇炎惹得禍,不妨帶去醫院詳細檢查一下。
台北榮民總醫院耳鼻喉部鼻頭頸科醫師林士翔表示,鼻竇是頭部充滿空氣的空腔,共有四對,從上而下分別是額竇、篩竇、上頷竇及蝶竇,具有產生聲音共鳴、換氣及減輕頭部重量等功用,當這些鼻竇因感染而蓄積膿液,就出現鼻竇炎。
該科醫師何青吟指出,絕大部分急性鼻竇炎是濾過性病毒感染而起,常合併有打噴嚏、流鼻涕、鼻塞及喉嚨痛等症狀;一旦出現鼻涕顏色由透明轉黃的情形,即有可能是細菌感染所致。一般說來,流行性感冒嗜血桿菌及肺炎雙球菌是最常導致這類鼻竇炎的細菌。
為何小男生是鼻竇炎的好發族群?林士翔解釋,這是因為剛出生的小孩只有上頷竇及篩竇發育完全,直到七歲後前,額竇才逐漸發育成熟,空腔容易蓄積膿液;此外,這些小男生較為好動,常搞得渾身髒兮兮,遭病毒或細菌感染的機率當然較高。至於另幾個高危險群,則是免疫力較差的老人及糖尿病、腎臟病患者。
不管對象為何,只要被診斷被鼻竇炎,何青吟認為應先確定感染菌種為何,再施以最適當的抗生素治療。林士翔則強調,一旦使用抗生素,一定要連續使用10~14天,以徹底殲滅致病菌,避免出現抗藥性,徒增治療難度。
如果抗生素治療仍難奏效,出現細菌性反覆急性鼻竇炎,持續塞鼻竇通氣,或引發眼眶、顱內併發症等狀況,台大醫院耳鼻喉部醫師葉德輝建議應改採外科療法,從鼻腔進去打開出問題的竇腔,將蓄積的膿液清除乾淨。
林士翔說,若延誤治療,蓄積愈來愈多的膿液即可能壓迫到眼睛,造成視神經發炎、眼球向外凸出,不僅容貌受損,視力也會受到影響;為此,他提醒家長,若發現7~15歲小男生發燒不退、流黃鼻涕、夜咳、眼睛紅腫外凸且活動力減低等症狀,就應懷疑是鼻竇炎惹得禍,並立即陪同就醫檢查及治療。
- Jun 25 Sun 2006 23:58
回國住滿4個月 才能再加入健保
記者韋麗文/台北報導
「坐飛機回台看醫生也划算。」為了修正長期移居海外者一遇傷病立刻回台就醫的陋習,中央健保局從7月1日起修改規定,出國超過一年者,返國後,必須在台住滿四個月,才能再度加入健保,期間就醫必須自費。
健保局統計,每年約有1萬2000人,專程返台復保就醫,總醫療費用超過1億元,最主要的治療項目為牙齒。還有人一下飛機,就趕往醫院住院,最多的住院費用花費在缺血性心臟病。平均移居海外,回台復保者的醫療費用為8000元,有200人費用超過5萬元。
健保原規定,國人出國半年,可以向健保局申請停保,一返國即可重新加入健保,因此造成長期居住在海外的國人,一發生病痛,回台辦理復保,繳納一點點保費,就可以享用健保資源,對於按時繳納保費的民眾,非常不公平。
相對於歐美國家醫療費用昂貴,國內品質佳、健保給付多的醫療服務,「吸引」眾多移居海外的國人回台就醫。
健保局修改健保法施行細則第16條,最近一年內參加健保者,回台之後,必須有四個月的等待期。也就是說,出國逾一年者,回台之後的前四個月,必須自掏腰包就醫。住滿四個月,才能再度恢復健保身分。
而且這些民眾必須確實有居留的文件,包括台灣地區居留證、居留出入境證、外僑居留證、外僑永久居留證等文件,證明人確實在國內,才能加入健保。
健保局表示,出國停復保規定,從今年7月1日起實施,7月1日之前出國者,返國時,可以從寬依舊制處理,96年1月1日後出國者,一律適用新制。在今年7月1日至12月31日期間出國者,健保局說,民眾必須能具體主張,從何種管道得知健保局舊制,不知道新的制度,才能適用舊制。
- Jun 25 Sun 2006 23:57
多喝蔓越莓汁 可防尿道感染?
記者楊清雄/報導
不少上班女性,平時因為在辦公室裡吹冷氣,水分補充少,容易發生尿道感染的問題;網路一則訊息建議,可以多喝蔓越莓果汁,強化婦女泌尿系統,果真如此嗎?
這則網路訊息指出,多年前,美國一項研究已證實,蔓越莓有助於強化泌尿道的免疫力,避免感染;對此,醫師認為,治療尿道感染除了使用抗生素外,多喝水並搭配飲用蔓越莓果汁,確實有助於改善問題。
這是因為蔓越莓含有特殊成分,可以幫助殺菌;另外,部分人服用抗生素時,難免要考慮到抗藥性的問題,以及因為服用抗生素所引發的腹瀉後遺症。
不過,由於蔓越莓嘗起來非常酸,市售的蔓越莓果汁,多半添加許多糖份調味,因此,飲用時務必注意份量,以免攝入過多的熱量。
其實,婦女要預防泌尿道感染,是要多方面配合的,包括個人衛生習慣、喝足夠的水、不要憋尿、穿著乾淨的棉質內褲等,而非只是多喝蔓越莓果汁即可。
- Jun 22 Thu 2006 19:45
產後一個月 減重黃金期
【徐金源/馬偕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
懷孕生產是女人一生中造成肥胖的大敵,面對產後居高不下的體重,有些人選擇逃避,有媽媽告訴我,生完小孩後,有一段時間她都不敢照鏡子;有些人則是到處找尋偏方,妄想像小S或陶子一樣,一夜回到少女時期曼妙的身材。
的確,對於新世代的女性來說,平常體重稍微超過一點點早已無法忍受,更何況是一下子的暴增,想到就讓人憂鬱。
因此,懷孕和產後體重的控制的重要性,可能不下於把孩子健健康康地生下來。
每天兩千大卡 瘦身沒煩惱
產後體重的回復是在第一個月最快,之後到產後六個月間呈現緩慢和持續地下降。雖然長期以來我們認為哺乳可以讓產婦瘦得更快,不過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減得那麼輕鬆,因為產婦常會遇到一個兩難的狀況,那就是我們常會要授乳的婦女朋友多吃一點,每天至少2500大卡,讓奶量充足,品質也較好,但高熱量會抵銷減重的效果。
不過最近有研究顯示,產後婦女每天只需攝取2000到2300大卡,不但乳量依舊充沛,也能更輕易地減重。而針對超重的產後婦女做的研究更指出,如果每天減少個500大卡,同時一周四天每天做45分鐘的運動, 從產後4至14周,每周可減少0.5公斤,小孩也不會有發育不良的問題。
懷孕期爆肥 甩肉難上難
產前體重、孕婦年齡、胎次、運動史、職業和孕期體重的增加等,與產後體重是否能順利減輕有關,其中懷孕期間體重增加的多少才是造成產後體重累積的最危險因素。到底產婦在懷孕期間體重該增加多少,才不會造成胎兒發育上的障礙,也不會造成產婦日後減重上的困擾?
美國內科學會建議若婦女產前BMI(體重除以身高的平方)介於19.8到26,懷孕期間體重應增加11.5到16公斤;但若BMI介於26到29,懷孕期間體重只需增加7到11.5公斤;若BMI大於29,體重增加只要6公斤。
因為即使婦女產前BMI是正常的,有28%的人懷孕期間體重仍會增加太多(超過20公斤),其中40%到產後六個月,增加的體重絲毫沒有減少的現象,容易造成將來健康的殺手。
不過在懷孕期間,孕婦是不能減肥、也不適合做激烈的運動,為了將來著想,根本之道還是少油、少甜和太油的食物,飲食還是均衡為妙。
哺乳一定瘦?忌口最重要
很多人看到市面上五花八門的減肥產品總是東買一點,西吃一點,納悶為何自己無法像廣告一樣,輕輕鬆鬆地減肥成功。其實減重沒有捷徑,重要的還是要改善自己的生活態度,飲食的限制和持續的運動還是不二法門,記住減得越快,復胖越快,減重還是得緩慢且持續地進行。
產婦也不要以為哺乳就一定會瘦,而毫無節制地吃高熱量的食物,都不運動,如此肥胖還是會上身。至於市面常見的減肥藥,不論是諾美婷或羅氏鮮,對懷孕和授乳均不宜,不能亂吃。
【2006/06/21 聯合報】
- Jun 19 Mon 2006 22:10
妊娠蕁麻疹 女性荷爾蒙作祟
【林于粲/台大醫院小兒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
妊娠時期出現蕁麻疹很常見,除肚皮搔癢,有時起紅疹,甚至連四肢都有,出現全身性蕁麻疹,用手去抓的話,也可能把皮膚抓破。
孕婦會出現蕁麻疹,不見得就是胎兒透過胎盤,把過敏原傳遞給母體;而是懷胎時,女性荷爾蒙會影響體內第二型T細胞免疫反應,肥胖細胞也會釋出組織胺,造成皮膚過敏反應,而感覺發癢。
讀者提到服用類固醇及抗組織胺,也有用擦的,建議其實局部塗抹即可,不見得要服用,發癢症狀若輕微,甚至使用冰敷或擦乳液也可以。
(記者施靜茹整理)
【2006/06/19 聯合報】
- Jun 19 Mon 2006 17:15
巴氏量表/巴式指數(Barthel Index)
|
參考資料
知識+
- Jun 15 Thu 2006 06:34
楊子敬打玻尿酸 看起來年輕10歲
記者詹建富/報導
不少上班族因長期待在冷氣房打電腦,如果再加上經常熬夜,以致年紀輕輕眼周就出現肌膚老化、鬆垮現象,魚尾紋和眼溝也更明顯;不過,新一代的玻尿酸由於分子更小,對於填平細紋,效果更佳,連今年73歲的前刑事警察局長楊子敬,也因注射玻尿酸後,外觀看起來年輕了10歲。
向來給人「硬漢」形象的楊子敬,昨天出席書田診所的記者會,他強調此次並非為玻尿酸代言,而是兒子慫恿他打玻尿酸可以減少皺紋,看起來神采奕奕,果然許多人見到他後,都會問他是「怎麼保養的?」而他對於兒子自掏腰包花3萬多元,提前送他的父親節禮物,甚為滿意,他也想鼓勵太太試試。
同樣的,廿多年前演出「神鵰俠侶」而走紅的藝人孟飛,也因為臉皮逐漸鬆垮,開始興起整形拉皮的念頭,他之前嘗試接受電波拉皮,卻讓他痛得哇哇大叫;昨天,他也現身在某診所,改接受「光纖靚膚雷射」,免除拉皮恐懼症。
書田診所眼科主任顏敏芳指出,在人的五官中,眼睛其實最容易透露年齡的秘密,主要是眼周肌膚的厚度只有臉部肌膚的五分之一,非常脆弱敏感,而且每天眨眼上萬次,極易老化;若加上熬夜、失眠等因素,就容易形成黑眼圈、淚溝加深,讓人有無精打采、倦怠的感覺。
顏敏芳表示,根據書田眼科門診統計,20~35歲有四成的女性,35~60歲有六成的女性,以及三成男性,會非常在意眼周出現老態的現象。
顏敏芳表示,下眼皮附近所出現的細紋,多半屬於靜態紋,而目前醫界已引進針對眼周皮膚的小分子玻尿酸,可將鬆垮的組織填補起來,對改善淚溝、細紋的效果不錯。但一劑玻尿酸0.5西西要價約15000~20000元。
顏敏芳並提醒,如果想要讓自己的眼睛水水動人,減少皺紋,唯有儘量維持正常作息,不要熬夜,不用力搓揉眼睛,平時多做好眼周熱敷、保濕、按摩或敷眼膜等保養動作,都是延緩眼周老化的基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