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訊
現況
★ 白內障年成長10%
★ 老人視力最大殺手
「視茫茫、髮蒼蒼」可說是老化的必然現象,而老年人視力的退化,往往合併有多種問題,包括白內障、老花眼、近視等,對老人家生活影響甚鉅,身邊常得同時準備好幾副眼鏡,才能應付看遠、看近的不同需求。
三軍總醫院眼科醫師張正忠指出,白內障是造成老人視力不良最大的殺手,這是因為隨著年紀增長,眼睛的水晶體會逐漸硬化、失去原有透明度,影響光線的穿透、折射,輕者可能影像不清、色調改變,重者則只剩下光感,根本看不清影像。
隨著國內人口高齡化,據估計,白內障患者每年都以10%的速度成長,新增病例將近11萬人;目前雖有人工水晶體置換術,可以解決白內障的困擾,但術後往往還是得使用眼鏡,因為其他視力問題如老花、近視等,並無法藉由傳統人工水晶體改善。
張正忠表示,老花眼也是中老年人常見的眼睛問題,其成因是隨年齡增長,水晶體漸漸硬化,加以睫狀肌的力量減弱,調焦能力大不如前;通常,年過40的人就會開始有老花眼的現象,若本來有遠視,可能38歲就老花,而近視者則約45歲才會老花。
張正忠說,如果看東西時,必須拿遠一點才看得清楚,或是看報紙、穿針線覺得吃力,閱讀時不像以前那麼舒服,易感到頭痛、想睡覺、視線難以聚焦,且在光線昏暗時較看不清楚,視力時而清晰、時而模糊,眼睛又容易疲勞、痠澀、兩眉間會痠痛,就應該已有老花眼的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白內障患者,在植入人工水晶體後,不管術前有無老花眼,由於人工水晶體調焦能力差,手術後多難逃掛上老花眼鏡的宿命;有些醫師會在手術時讓患者留一點近視,以輔助看近的視力,但隨著視力退化,最後還是得戴上眼鏡。
成效
如何一次解決白內障、老花眼的問題,一直是醫學界努力的目標;早在十年前,便有人嘗試發展「多焦點人工水晶體」,並在五、六年前即有產品問世,但效果不佳,經過不斷改良,目前總算有較為理想的多焦點人工水晶體誕生了。
以往的多焦點人工水晶體,有的採可移動式設計,利用眼球肌肉調節焦點遠近,但日久效果變差;另一種是在人工水晶體上設計一圈圈不同的度數,如單數圈看遠、雙數圈看近,但其影像容易互相干擾、品質不佳,所以使用都不普遍。
澳洲皇家霍巴特醫院眼科主任保羅麥卡尼(Paul McCart-ney)表示,最新的「多焦點黃色人工水晶體」,結合「A級(apodized )繞射」與折射原理,這種「A級繞射」目前普遍應用在顯微鏡、天文望遠鏡上,具高感光性,可大幅提升影像品質。
麥卡尼說,這種新的多焦點黃色人工水晶體,表面有一圈圈的「繞射圈」,其階差由內向外規則性遞減,中心的階高為1.3微米,最外圍僅0.2微米,這樣的設計,在一般光線下,可以最適當的比例將最大量的光線分配到遠、近焦點上,再傳送到視網膜,使得看遠、看近都能獲得良好影像。
而且,新的多焦點黃色人工水晶體,在繞射圈的範圍之外,採折射設計,適用於光線較弱、瞳孔散大時,可增加光源能量,減低炫光、光暈等問題,在夜間也能提供清晰的視力品質。
麥卡尼指出,根據國外臨床試驗,使用新型多焦點黃色人工水晶體後,八成患者看遠、看近都不必再依賴眼鏡,17%的人偶爾須使用眼鏡(如看電腦螢幕時),只有3%的人還須經常配戴眼鏡;整體而言,病患的滿意度達九成以上。
他強調,這種新型多焦點黃色人工水晶體的影像品質,較易發生的缺點是光暈、眩光、夜間視力不佳等,但多半程度輕微,嚴重者不到5%;所以,若詢問患者:假如可以重新選擇,是否願意植入這種人工水晶體,高達94%的人都表示同意。
禁忌
★ 上夜班、職業駕駛人 不適合
★ 黃斑部、視網膜病變 勿植入
新型的多焦點黃色人工水晶體,可同時矯正白內障、老花眼、近視等問題,還有抗藍光等附加功能,可減少強光對眼睛的傷害,但未必人人適用,必須詳細檢查,並與醫師討論過使用,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一般而言,患者的角膜、瞳孔須完整,無合併其他眼疾,像有糖尿病、眼睛黃斑部病變、視網膜病變,或是青光眼、虹彩炎、散光度數過高者,使用多焦點人工水晶體的效果可能不佳;而因術後有5%左右機率出現光暈、眩光,影響夜間視力,對夜間工作者、職業駕駛人,也較不適合。
醫師建議,若有強烈擺脫眼鏡的欲望,且需大量近距離用眼,或平日須不斷轉換遠、近視力者,不妨考慮使用多焦點人工水晶體;但術後可能須一段時間,眼睛才能適應新的影像品質,所以患者應對手術效果清楚了解,以免因過度期望而感失望。
此外,傳統的人工水晶體有健保給付,而新型的多焦點黃色人工水晶體必須自費,通常建議兩眼植入,效果較佳,單眼植入花費約六萬元,所以患者的經濟狀況也須負擔得起。
總而言之,新型多焦點黃色人工水晶體,雖比傳統人工水晶體效能進步許多,但畢竟比不上天然的水晶體;所以,患者在術前,務必與醫師詳細溝通,考量自己的眼睛狀況、生活型態,並清楚表達對術後視力的期望,才能選擇最適當的產品,獲致滿意結果。
【2006/07/02 民生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