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Posted on 2006-09-10 08:30 黃哲斌 閱讀(8096) 迴響(27)
「狂賀」二字似乎太廉價,但在二十四小時內,郭泓志在道奇先發首勝、姜建銘在日職巨人三連勝、王建民奪下十七勝,再居勝投王,除了狂賀,大概只有「狂賀賀賀」,才能形容球迷心中的爽快了。

八月底的《商業周刊Business Week》曾以「競爭」作為封面故事,並專訪洋基教頭托瑞,如何定義「贏Winning」?他的答案很簡單:別怕輸、激勵自己的天賦、用心投入,而且永遠要準備好。

聽來像是老生常談,但是,他說了個讓人印象深刻的例子:

2004年,洋基與紅襪爭奪季後賽美聯冠軍,洋基先連贏三場,眼看只要再贏第四戰,紅襪就要打包回家,大家或許記得,該役延長到十二局下,老爹歐提茲的兩分炮逆轉戰局,讓洋基飲恨;但托瑞的故事主角不是歐提茲,而是一名板凳球員:Dave Roberts。

歷史性的第四戰,九局下,洋基仍領先一分,只差三個出局數,就能挺進世界大賽。結果,終結者里維拉保送了首席打者,紅襪決定換上代跑Dave Roberts,他盜向二壘,然後Mueller上場,擊出中間方向安打,Roberts拼命跑回本壘,追平比數。

因為Roberts,才有歐提茲第十二局的再見全壘打;因為Roberts,才有第六戰的席林的「血襪傳奇」;因為Roberts,紅襪才能以四勝三負空前逆轉洋基,拿下美聯冠軍,接著四連勝國聯冠軍紅雀,抱回世界大賽冠軍,打破八十六年的魯斯魔咒。

在整個美聯冠軍系列戰中,Roberts根本沒上場打擊,但托瑞認為,他跑回了最關鍵的一分,「因為當他接獲任務時,他已經準備好了」。

雖然,當後人談論紅襪破除魔咒的那個傳奇年份,大多會想起席林、歐提茲,或世界大賽MVP拉米瑞茲,但托瑞念念不忘的卻是Dave Roberts,他常向球員舉例,即使不見得每個人每天都能上場,但當你被派上場,最好已經作好準備,因為整個球隊都依賴你,而每個人都有機會扭轉戰局,為球隊贏得冠軍。

(我查了一下,Dave Roberts出生於日本沖繩,後來被交易到教士隊,成為固定先發的中外野手,今年打擊率超過三成。)

王建民與郭泓志何嘗不是如此?

去年春訓,王建民在熱身賽拿下三勝,九局只失一分;但球季一開始,照樣下放小聯盟。等到四月底,萊特受傷,王建民被叫上大聯盟救火,首戰藍鳥雖被中繼投手砸掉勝投,最後無關勝負,但幫助球隊中止主場三連敗,從此一場投過一場,逐漸確立自己與穆西納、強森並列三大巨投的地位。

郭泓志更是苦熬了七年,歷經三次手術,包括兩次韌帶大刀,幾次在大小聯盟之間浮浮沉沉,擔任中繼的表現時好時壞,他甚至想要放棄一切,打包回台灣;今年在3A轉任先發,拿下三場勝投,也是靠著同為菜鳥的先發投手Billingsley受傷,被教練委以重任,六局無失分,從國聯最強的大都會手中搶下勝投,讓總教頭笑著說:「郭為自己贏得機會,他至少可再先發一、二次,也許再先發十年也說不定。」

這些豈是僥倖偶然?在風光勝投背後,他們都經歷過語言陌境的孤絕、長途巴士的疲憊、每天冷凍三明治果腹、手術復健的不確定感、月薪千元美金的窘迫,以及遙遠家人的期待、異地奮鬥的熬煎。

最重要的是,他們夠頑強、夠認真、夠勇敢,等到大聯盟的電話一響,他們都緊抓住機會,證明自己能在最嚴酷的運動舞台上,找到重要的角色,實現自我,也幫助團隊贏球。

其實,我並不打算那麼「勵志」,但我猜想,他們的故事之所以動人,之所以緊緊磁吸全台灣千萬雙眼睛,因為他們的奮鬥故事,重現了台灣遺失已久的角色典範(Role Model):平凡人靠著自己的天賦、努力與堅持,只要機會來臨,照樣能在全世界最現實、最激烈的競爭環境裡,找到自己的價值,贏得所有對手的敬重。

如果有所謂「美國夢」,那麼,王建民等人一球又一球,再現了過去半世紀的「台灣夢」,質樸而充滿力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pno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