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余凌霄


繼比爾.蓋茲及華倫.巴菲特,香港富商李嘉誠也為善不落人後,宣布捐出三分之一的財產,總值約合台幣一九二○億,投入「李嘉誠基金會」作為公益之用。然而在進入廿一世紀,全球在物質、精神、及環境方面所產生的失衡問題,可說排山倒海而來。儘管此類富豪的善行義舉,猶如黑暗中的一線曙光,但社會中各類機構,尤其是非營利組織,若在長期資金運用上無法秉持正確的投資觀念,就算提供再多的資源予以奧援,都可能只會讓大家的心血付諸流水。

幾乎所有的社會組織,都了解「給他魚吃、不如教他釣魚」的基本道理。不過,此一與投資相通的觀念,通常只用於日常的運作上,除了提供服務或援助對象所需的物質外,也會給予一些技術或心態方面的建議。但大多社會組織,僅知將資源投注於眼前的事務,在規劃上缺乏長期投資的觀念,其未來實在令人堪憂。目前仍面臨財務吃緊的消費者文教基金會,就是最明顯的事例。


然而,許多社會組織原本就資源有限,以致寅吃卯糧在所難免;但部份財力雄厚者,將大量資金閑置於銀行定存,卻也形成一種常態。此一作法固然免去短期虧損的可能,但在利率長期偏低、物價不斷上揚的環境下,卻承擔了更巨大的財富縮水風險。而這種資源的浪費,也完全辜負與違背了贊助者的美意;更嚴重的,此一缺乏長期投資的觀念,儼然也成為社會組織生存上的最大挑戰。

西元一八九五年,以瑞典幣三一○○萬成立的諾貝爾基金會,原本即採取所有資金置於銀行存款的極端保守方式。在難以支應每年的獎金、及營運開銷等支出下,資產日益縮水,至一九四○年代,竟瀕臨發不出獎金的窘境!所幸該基金會痛定思痛,停止死守銀行存款,以正確的投資觀念及精神將資金投入、並長期持有企業的股權。自此而後,諾貝爾基金會不但得以遠離危機,資產更不斷倍增,截至去年年底,已達三十五點七億(折合美金四點五億)。每年每位諾貝爾獎得主的獎金,也從西元一九○○年的十五萬,增加到現今的一千萬瑞典幣。

由此可知,正確的投資觀念不但是每個人、也是各類社會組織,在創造及累積財富的必要條件。因為企業猶如經濟的引擎,能夠將投入資金,轉化為產品或服務,滿足社會多樣化需求,從中創造價值。因此長期持有企業股權,是人類互助、分享財富最佳方式。由於有些人缺乏正確投資觀念,使股票因炒作及投機而冠上「高風險」污名。不過,「因噎廢食」規避投資的後果,卻可能斷送個人、或許多社會組織的未來,其高昂的機會成本,是人類社會難以承擔的遺憾。

其實,富豪此起彼落的捐贈,最大的貢獻並不在於善款的數字,而是他們創造及累積財富的經驗與啟示,這才是留給人類社會最豐厚的資產。蓋茲、巴菲特、及李嘉誠的傲人財富,分別是憑藉著微軟、波克夏及長江集團等企業的投資,在長期經營、並持續擁有股權中,不斷累積而成。因此,每一個社會組織,無論是家庭、學校、政府、企業,乃至於非營利機構,都應著眼長期以正確的投資觀念,將資金投入於經營良好、具有創造價值能力的企業,長久持有其股權,才得以在經濟及財富上自立自強。如此不但能使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益,從而減輕社會負擔,各社會組織的價值也才得以展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pnoi 的頭像
    bpnoi

    bpnoi

    bpno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