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因為常在媒體寫稿,有段時間我常會接到記者電話,要求評論剛發生關於精神病患的社會事件。回答過一次後,我就請記者去找那些喜歡上媒體的同業,或想辦法讓記者吃軟釘子,電話就漸漸減少。有時有些記者好友面臨截稿壓力、找不到醫師詢問,才勉強回答一些專業問題,但也是千拜託、萬拜託別寫出我的名字。為什麼如此謹慎?因為精神疾病的異質性強,不同的疾病在不同的時期可能會有相似的症狀。精神科醫師要「隔空診斷」,現實上不可能,也違反專業倫理。

我就曾看到晚間新聞時已報導明顯的精神分裂症症狀,但隔天報紙卻寫說某某醫師認為這是躁鬱症,因為該醫師是白天接受採訪,當時資訊還不夠清楚。初發的精神病患,往往需要長期追蹤,加上來自家屬、師長等旁證,證據力才足夠。比如說,幻聽、妄想,是精神分裂症的典型症狀,但躁鬱症、憂鬱症、人格違常、酒藥癮病人也都有可能出現。必須經過詳細問診,或廣泛蒐集資料,才能排除其他可能。

依照醫學倫理,主治醫師絕對不能輕率回答媒體他的病人得到什麼疾病。假如主治醫師不發言,媒體光憑現場採訪的資料,本身又缺乏專業能力,即使能找到其他專業人員協助,「猜錯」的機率仍相當高。好比說,安養中心的老人殺害同住室友的新聞一發生,精神科醫師可能會先往「妄想症」想,因為妄想症好發於40歲以上中老年人。但要診斷妄想症,得先排除過去病史,澄清有沒有精神分裂症、老人失智症、躁鬱症等等,也或許是肝硬化導致腦部病變。也或許什麼疾病也沒有,就是單純口角,一時衝動控制不佳。一般媒體記者可能連什麼是「妄想症」的定義都不清楚,也就別奢望媒體上的報導有多正確。

最近媒體污名化精神病患引起blogger 聯合抗議,被指控的聯合報連呼冤枉,每家媒體的表現都一樣,為什麼單挑聯合報?最根本的方法是:媒體應培養具有精神醫療專業背景的評論員,遇到社會事件發生時,可協助線上記者判斷,而不是打電話找醫師「隔空診斷」。如果媒體仍亂報、亂猜測病情,只會喪失讀者的信心。當然我們也得肯定,主流媒體報導精神病患新聞,仍可帶來正面效應,比如前陣子確定診斷為躁鬱症的病人病發、在救護車上跳車導致死亡的新聞,就能教導家屬、急救人員如何處置相關緊急狀況。多些衛教、少些臆測、少些「不定時炸彈」的污名,媒體關於精神病患的報導才能讓人信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pnoi 的頭像
    bpnoi

    bpnoi

    bpno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