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聯合報/記者羅兩莎/台北報導】 2006.11.20 02:22 am


雙卡風暴未除,近兩年銀行已悄悄另闢戰場,透過理財專員和外聘人員衝刺投資型保單,行銷手法有如當年雙卡全盛時期行銷人員卯勁拉客戶辦卡的翻版。銀行及民眾都要小心權益受損,避免重蹈雙輸局面。

在信用卡、現金卡全盛時期,辦卡幾乎是全民運動,舉凡夜市、路邊攤、百貨公司門口,隨便一個小攤位就可以申辦信用卡、現金卡。銀行追求發卡量,業務人員則是賺取成功核卡後每卡三百到六百元的高額獎金。

不過,全民瘋辦卡的結果是人人滿手卡片,雙卡夢幻破滅後更演變為卡奴滿街跑、銀行呆帳一路飆高的局面。

雙卡泡沫被戳破,業務人員也跟著消聲匿跡,但銀行業最近又另起爐灶,大規模招募人員,行銷投資型保單,主要是銀行苦於資金沒有去路,因此要把客戶的存款變成兼具「保險」和「理財」功能的保單,對銀行而言,可以賺進保險公司給付的手續費,行銷人員則可分得佣金,但民眾存款卻變成具風險的「投資型」商品。

然而,在銀行凡事業績掛帥之下,理專為求達到業績目標、賺取高額獎金,客戶權益早已拋諸腦後,殺雞取卵早已司空見慣。客戶只要稍不小心,「誤觸」高風險產品,即可能血本無歸。而許多理專在業績導向下,流動率高得驚人,客戶現在碰上的理專,幾個月後可能就走人,但客戶已經買下了許多風險高的金融產品。

已是銀行「正式員工」的理專流動率就已高得嚇人,更遑論非正式員工的「外聘人員」。如果客戶跟理專或外聘人員有交易糾紛,可能根本找不到人負責。

銀行業者坦承,由於銀行對外聘人員無太大約束力,每當有客戶糾紛或權益受損時,不是客戶自認倒楣,就是銀行賠償了事。

【2006/11/20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pno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