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記者吳雨潔/專題報導

走過80幾個國家,褚士瑩從以前追逐旅遊聖地,到現在體會人世間的現實,他想做些讓自己和別人感動的事。

「旅行不只是玩樂,而是學習用另個角度看世界。」旅行足跡踏過全球80幾個國家、旅遊書籍出版過不知凡幾的褚士瑩,從過去追逐旅遊聖地,到現在體會人世間的現實,努力在做些讓自己也讓別人感動的事情。在褚士瑩目前的生命裡,工作就是旅行,公益就是他的生活方式。

遊興與公益結合→公益旅行

當初在台大念政治、埃及開羅念新聞、美國哈佛念公共政策,褚士瑩卻自認是個沒真實技能的人,既不會捕魚、也不會打獵。因著這樣的「缺乏」,讓他感到很焦慮,總期望自己會是個對別人有用處的人,所以一直思考能做些什麼。

這個世界,有許多擁有偉大夢想的人,努力實踐著夢想,例如慈濟、紅十字會等這類慈善公益團體。這些大夢想讓褚士瑩投注熱情、渴望參與,於是愛旅行的他將慈善公益與自己的生活做結合,開始了公益旅行。

入蠻荒體認現實→尊重生命

褚士瑩深入許多人眼中的蠻荒之地,看過沒有教室、只能在鳳凰樹下上課的小朋友,不知獎學金為何物的學生……褚士瑩不再羨慕奢華,也不再難過貧窮,對他而言,沒有天堂與地獄之別,一切都是生活上的現實。

所謂公益並非布施,褚士瑩認為公益必須有一套標準,應該幫助靠自己力量賣藝或銷售物品的小販,而非憐憫乞討的人。每個人的生命都應該公平,如果一味幫助不願使用能力的人,褚士瑩說,這會扭曲對方的世界觀,讓他誤以為生活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只會更加自憐自艾。

公益不需要刻意捐獻或改變生活方式,舉個最簡單的方法:當我們到海嘯過後的普吉島旅遊,向當地人購買紀念品,就是一種公益。若行有餘力,褚士瑩建議可到外界較少關注的地區做公益旅行,例如泰北難民營目前有100多個慈善團體在施援,反觀緬甸難民,卻處在不為人知的貧困,更需要獲得協助。

付出一顆柔軟心→回收感動

開始公益旅行後,褚士瑩看待物質有了不同的態度。過去若聽到哪裡有六星級SPA、某地有很棒的古老溫泉,總興起到那兒一遊的衝動。如今,現代文明的奢華享受,對他已失去吸引力。

對於「擁有」的態度也有了改變。褚士瑩過去從事公益時,會想看到成效,希望對當地狀況有些助益;但現在覺得,如果曾接受幫助的人知道,有個人的心為他們柔軟過、付出過,而讓他們也有所感動,那就是最值得的公益。

【2006/05/25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pno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